炎炎夏日,雨水增多,一种经蚊虫叮咬传播的病毒随之悄然而至。许多群众有疑问:什么是登革热?感染后有哪些症状?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
答:
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含4种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该病传播快,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二、感染登革热后会出现全身剧烈疼痛,因此又被称为“断骨热”。典型症状可概括为“高热+三痛三红+皮疹”。
(一)高热:突发高热(可达40℃),持续5-7天后骤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双峰热”(退热1-3天后再次发热);
(二)三痛:剧烈头痛、眼球后痛、肌肉关节痛;
(三)三红: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潮红;
(四)皮疹:病程第3-6天出现,多为四肢或躯干的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三、预防登革热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上。另外,清积水,灭蚊虫,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方法!
(一)清积水
换:水生植物定期换水。
清:及时清理饮水机、花盆底托里的积水。
翻:闲置、废弃容器需清除或翻倒过来。
养:水缸、鱼缸等适时放养鱼类。
(二)讲卫生
通:室内保持通风,避免潮湿环境。
扫:常打扫,保持家中干净卫生。
(三)防叮咬
隔: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
避:避免在两个高峰时间段(上午7-9点、傍晚16-18点)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潮湿且林木繁多的区域。
驱:外露皮肤及衣服上涂抹驱蚊液,并及时补涂。
灭: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杀虫喷雾剂等杀灭成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