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杯下注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恩平市君堂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果实褪酸,初尝甘甜:基层成长的滋味——2024级驻恩平市君堂镇堡城村支书助理 李巧敏
2024年7月,我回到家乡恩平,成为选调生。驻村已有三个月,我从“手足无措”到“得心应手”,从“书生气”到“乡土气”,就像果实褪去酸涩,选调的“酸”慢慢化作了“甜”,我逐渐体会到驻村的甘美,也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家乡的信念。
一、乡音化桥传党音,深耕沃土润初心,选调的“甜”是“归乡人”的使命感
驻村以来,各级组织时常到访慰问,关切询问我驻村难题并提供工作指导,让我倍加珍惜选调生这一成长的沃土。作为“归乡人”,我发挥熟悉方言的优势,每周拜一位村干部为师,虚心请教村务管理,两个月便掌握村委会的日常运作,融入了堡城村委会这个“小家庭”。但我深知,还需尽快融入堡城村这个“大家庭”。于是,我请村支书每日带我走村入户,用乡音拉近与村民的距离,迅速掌握村情村史,并担任乡村振兴馆讲解员。同时,用恩平话宣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最新政策、“恩平好人”等榜样事迹,让“党音”以最亲切的方式传入“寻常百姓家门”,当好基层政策宣传员。选调的“甜”,源于扎根沃土的归属感,更源于服务乡梓的使命感。
二、实干革新旧风气,点滴积累焕新貌,选调的“甜”是“日进步”的成就感
人居环境整治是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起初我们多次动员党员义工周末开展清洁行动,但效果却不理想。面对此困境,我感到低落无措。村支书告诉我,许多村民在门前巷尾堆放垃圾已成为了习惯,改变村民习惯不能只靠突击行动,还需要细水长流的引导。于是,我多次走村入户,立足群众视角,耐心解释方案、收集意见建议,并将其逐项落实。日复一日的“小叮嘱”逐见成效,三个月来,堡城村清理乱搭乱建10多处、微改造农房17间、修建村道200多米,乡村环境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大改变”。每一处细节的落实,都让我更加熟悉“群众语言”,曾经的“我找群众”也逐渐变成了“群众找我”。选调的“甜”,源于日积月累的进步与成长,更源于被村民信任的成就感。
三、板凳捂热百家事,愿望清单绘笑颜,选调的“甜”是“解民忧”的踏实感
迈开步子多进“百姓家门”、多坐“百姓板凳”、多听“百姓心声”是我的驻村信条。我将村民反馈的各项问题与想法整理成“愿望清单”,修缮公厕、捣制村道、安装路灯……清单越长,我越感迷茫。村支书开导我:“基层工作没有一蹴而就的办法,需要久久为功,重要的是我们一直都在践行为民初心。”我静下心来,做好清单梳理,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与村支书一起想办法、出实招,对需要上级支持的事项,及时整理材料向上争取,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三个月以来,堡城村新增路灯18盏,慰问困难村民30多名,成功举办了新春篮球和乒乓球赛、村民义诊等惠民活动。村民的“愿望清单”逐一实现,绘出了一张张幸福的笑颜。选调的“甜”,源于为民办实事、为民解忧的满足感,更源于践行初心的踏实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巧妙地比喻:“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作为选调生,就应主动扎根基层“墩苗”,在感恩中品味使命的“甜”,在实干中收获成长的“甜”,在为民解忧中感受初心的“甜”,让青春在基层的沃土中深深扎根,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终将结出甘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