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向新 “碳”索未来
恩平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10月31日,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中共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指导,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主办,深圳商报社具体承办的2024中国海博会“蓝碳交易与蓝色金融”活动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蓝碳领域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代表,金融机构与企业代表超260人现场参加,线上超45万人通过直播的形式同期参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戴民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孔繁昌,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成嶂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潘文波,世界杯投注官网副市长赵超儿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活动上,世界杯买球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举行《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赵超儿副市长与孔繁昌副局长在戴民汉院士、自然资源部所有者权益司、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权益处、江门市自然资源局共同见证下上台签约,依托深圳市场化优势、蓝碳领域专业技术力量和恩平市红树林生态资源,共同推动蓝碳开发与跨区域合作,探索蓝碳交易联盟的可行性路径。孔繁昌表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构建蓝碳开发与跨区域交易协作机制,与恩平市达成合作意向,将打造全国蓝碳交易行业风向标。
此外,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项目宣传视频在活动上首发。赵超儿副市长正式推介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项目。2024年,恩平市与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达成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战略合作,依托深圳市场化优势、蓝碳领域专业技术力量和恩平市红树林生态资源,共同构建蓝碳资源开发与跨区域交易协作机制,打造全国蓝碳交易行业风向标。现场反响热烈,参会者纷纷扫码下载项目材料,会后有多家企业代表询问项目详情。
近年来,恩平市践行“两山”理念,以“一库一贷一中心N转化”机制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即建立生态资源库、引入绿色金融、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N种转化模式,将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进行集约化、产业化整合,为山水林田湖矿产等自然资源“赋值”。截至目前,恩平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已存入整合集体经营性用地538公顷、撂荒地284公顷、林地54311公顷;摸清全市可转化设施农用地8347公顷、水库200多个、可整合开发的水电站14个。这些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存入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后,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交由市场开发运营,最终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恩平市不断探索出越来越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式,助力“百千万工程”。2022年9月,恩平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促进“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案例入选《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一批)典型案例》。2023年8月15日,恩平市成为全省第一批1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之一。2024年6月5日,恩平市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成为首届广东省十大生态环境创新案例之一。
探索建立蓝碳市场化交易机制是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红树林碳汇是指红树林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红树林碳汇交易就是让碳排放单位来购买红树林所储存的碳,拍卖所得将用于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从而达到“碳中和”的目的。
此次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的开发和拍卖,不仅以直观的方式体现了红树林保护的生态价值,更是进一步提高红树林保护碳汇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可行性,探索跨区域合作下蓝碳交易联盟的可行路径,逐步搭建可供多种社会力量直接参与的蓝碳交易市场架构,真正实现从实验到量产、从试点到全国的华丽转变。
恩平、深圳两市也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开拓自然资源增汇市场,加快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与自然保护的“共赢”局面,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恩平经验”!
同日,深圳商报头版刊发《蓝碳“深圳模式”异地推广首单落地恩平》, 突出宣传了恩平红树林碳汇拍卖项目的示范意义。A05版发布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国有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正式公告。根据公告,恩平市将拍卖国有红树林保护碳汇量5913吨,拍卖起始单价128元/吨,将于2024年11月20日15时在深圳交易集团总部大楼22楼举行拍卖。南方日报、南方+、头条号、百家号等转发报道,中国基金报、新浪财经进行了线上直播。
同时,恩平市还在2024中国海博会1号展馆特设专题展位进行为期3天的宣传推介。